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

    陈肇雄:全面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者: vcc12571056
    发布于: 2007-12-27 00:00
    阅读: 35

     

          众所周知,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已成为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  

      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整体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一直保持2至3倍于GDP的速度增长,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  

      1.产值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198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九位,1996年跃居世界第五位,199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国,2003年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产业总体规模步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行列,国际地位持续稳步提升,而且还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继续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万亿元,增长23.7%;增加值1.1万亿元,增长22.1%;占GDP的比重为5.2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对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到6517亿美元,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额中的比重超过15%,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7%。其中出口3640亿美元,增长35.7%,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6%。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超过90%,成为外贸增长和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  

      2.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制造业体系,确立了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利用本国迅速增长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制造业体系,确立了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地位。产品结构也由以家电类为主,发展到基础类、投资类产品占有合理的比例,尤其是在基础类产品领域,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等产品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3.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形成了国际化的生产制造基地。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在这三大产业聚集区内,形成了高度细化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了即时供应的产业配套能力,吸引了众多外商投资,已经发展成为影响全球市场的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际产业竞争中的地位  

      1.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大国按其在全球竞争中的主导能力,目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美国。美国是世界电子产品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规模较大的电子产品市场。在核心技术、标准、品牌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世界霸主地位,主导着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2005年,美国软件及IT服务业市场规模为290l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1.3%;集成电路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9%。《商业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信息技术百强企业中,美国占了45家。美国电子信息类企业间竞争的焦点更多地集中于知识产权层面。  

      第二层次是以日本以及欧盟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一层次的国家在部分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处于高端水平,在大多数领域处于次高端水平,参与并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日本为例,日本在电子信息关键基础产业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仅次于美国。2005年,日本软件及IT服务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1.4%。在世界半导体厂商20强中,日本占有6席。  

      第三层次是以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一些后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总体来看,这一层次国家和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只在少数特定领域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基本处于以生产技术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中端,或处于由低端向中端的发展阶段。以韩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末期,韩国开始意识到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将其确定为“国策战略产业”。此后的20多年间,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阶段性发展规划、专项发展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国家支持力度。90年代后期以来,韩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国家的主导产业,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各国前列。  

      第四层次是以中国大陆为代表的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这一层次国家和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加工、组装为主,是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基地,普遍处于产业链低端,部分处于由低端向中端发展阶段。除中国大陆外,还包括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和东欧部分国家。  

      总体看,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多层次的竞争格局日益明显,掌握核心技术、标准与品牌的发达国家牢牢控制着产业发展的主导权,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随着更多新的发展中国家对跨国产业转移的争夺而逐渐弱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  

      2.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  

      第一,技术层面:信息技术升级加快,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当前,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一是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数字化成为电子产品的主流。二是网络化趋势明显,基于网络应用的技术开发迅速拓展。三是智能技术的突破,使产业技术发生新的变革。四是应用领域的扩大,改变了各行业的生产和运作方式,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升级。  

      第二,产业层面:网络与产业融合加速,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一是三网融合。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及广播电视网络的融合,数字电视、信息家电、3G、RFID、WiMAX等新技术产业化、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有力促进网络传输产业和信息家电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软件与硬件融合。硬件通过软件提升功能,软件通过硬件拓展新的市场。三是软件与服务融合。极大地拓宽了信息服务业的业务领域,促进了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网络与产业的融合,电子信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技术、产品和应用的变革,为电子信息企业带来新的巨大商机。  

      第三,企业层面:跨国并购步伐加快,全球布局加速调整。  

      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并购总额达23.6万亿美元,其中2005年和2006年的并购总额分别为2.67万亿美元和3.71万亿美元,2006年美国并购额高达1.7万亿美元。并购重组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资源、控制价值链中更多环节,从而不断巩固其全球市场地位、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2006年,芬兰诺基亚和德国西门子合并了旗下的电信基础设施相关业务,成为移动基础设施领域中的第二大公司;阿尔卡特以3.2亿美元收购北电的UMTS业务,并与朗讯达成了合并协议,成为仅次于美国思科公司的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制造商;IBM以7.4亿美元收购了资产管理软件公司MRO,以13亿美元现金收购网络监测及分析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curity  Systems,以16亿美元收购了文件管理软件提供商FileNet,以巩固其行业霸主地位。  

      同时,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也已由制造转移向制造与研发协同转移演进。中国正成为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投资热点,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IBM等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在其全球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印度正成为电子产品制造业新的发展热点;马来西亚、新加坡正成为半导体巨头的投资热点。  

      第四,国家层面:电子信息产业受到广泛重视,新兴国家竞争力快速提升。  

      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优先发展政策,全面推动信息化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印度、巴西和东欧等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寻求向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在世界电子信息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第五,竞争态势:基础产业成为竞争焦点,知识产权成为竞争核心,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挑战。  

      一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新型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日益成为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焦点。二是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改善环境,提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使原本依靠资源和低成本优势吸引外资的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压力。三是基于标准、知识产权的竞争日趋激烈,日益成为电子信息企业之间、企业联盟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竞争的核心。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差;产品数量多、知名品牌少;发展速度快、创新能力弱;企业数量多、跨国经营少等多个方面,整体上呈现大而不强的特征。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基础产业薄弱,导致产业整体上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领域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是决定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核心基础产业薄弱一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软肋”,直接影响了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国之一,但由于集成电路材料、装备、工艺技术、设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国产集成电路产品仅能满足25%~30%的国内市场需求,且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高端芯片只能大量依靠进口,仅此一项,2006年进口总额就高达1000亿美元。中国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也十分有限。2005年,中国软件及IT服务产业规模仅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9%,同期美国占41.3%,欧盟占33.7%,日本占11.4%。从软件企业规模看,2005年“中国软件收入规模前100名企业”的销售收入合计为180亿美元,仅为微软一家销售收入(443亿美元)的41%。  

      2.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协调发展。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一是产业结构矛盾。软件及IT服务产业规模总体偏小,2006年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仅为10%,而美国则超过40%。二是外贸结构矛盾。2007年上半年,三资企业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近85%,从出口贸易类型来看,加工贸易合计占到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同样接近85%,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仍没有摆脱跨国公司“加工车间”的境况。三是区域结构矛盾。全国90%以上的电子信息产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内陆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还相当薄弱。  

      3.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标准化工作滞后,导致核心竞争力差。  

      一是技术自给率不足。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尤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二是技术前瞻性差。美国、日本等国家电子巨头的研发方向一般都能瞄准10~20年后的科技,而我国的大多数电子信息企业只是处于跟踪研究状态,一般是面向当前1~3年的短期应用技术。三是研发投入不足。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研发投入约113亿美元,而同期微软、IBM、英特尔、三星电子、西门子等研发投入绝对额都超过50亿美元。四是技术标准化工作滞后。我国不仅被排除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五个常任理事成员(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之外,而且,承担该组织国际标准的制定量仅占总量的1%。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却不能在标准问题上获得充分的话语权,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国约60%的出口企业因为标准问题而遭遇过国外的技术壁垒。  

      4.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导致国际化运营能力弱。  

      首先,从企业规模与行业赢利能力来看,2006年,我国电子百强中前10家企业营业收入合计约756.9亿美元,利润总额3.5亿美元,仅占2006年世界500强中前10家电子企业营业收入(7858.4亿美元)的9.6%和利润(395.7亿美元)的0.9%。其次,从国际化运营能力看,能够在国际市场配置资源的电子信息企业还寥寥无几,多数企业的业务,基本上都还停留在引进产品技术在国内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层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在国际市场占一席之地的高端产品很少,国内知名企业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也很有限。  

      5.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统一,导致资源整合能力较弱。  

      目前,我国各省、市、县信息化推进和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设置不尽相同、职能不够协调。行政管理体制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能力。  

      政府层面对电子信息产业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导致产业资源共享不足、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现象普遍存在,也直接影响了信息化建设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联动作用。我国在信息化改造上的投入巨大,仅2006年就超过了3000亿元。政府与应用行业以及大企业集团的采购集中度不够,资金分散,使市场散落在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或各个行业,没有形成统一的、拉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几点建议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相关的内容,明确指出了信息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统筹全社会产业发展资源,着力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国家产业战略层面:强化核心基础产业的战略地位,实现从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到强国的转变。  

      要针对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大而不强的客观现实,着力强化决定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基础产业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其作为我国实现从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到电子信息产业强国转变的战略重点。一是调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确立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的优先发展地位;二是从政策体系层面,确保对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关键电子元器件、工艺装备和基础材料等关键基础产业的重点支持。  

      2.科技创新体系层面: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突破国际专利和技术标准屏障。  

      一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有效发挥政府在基础性技术及关键技术领域的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作用,整合社会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关键领域的研发协作体系。二是加强产学研结合,完善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和企业的资金、市场与生产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联合攻关,突破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新一代通信等关键技术,实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推广。三是进一步加强专利和知识产权工作,依托国内市场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自主标准体系,突破发达国家的专利和技术标准壁垒。  

      3.企业战略层面:加大“大公司”战略实施力度,加快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加速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是进一步深入实施“大公司”战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从科研布局、工程带动、政府采购、标准制定、投融资支持等多个方面,切实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优势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二是鼓励以完善产业链为核心的企业合并和并购重组,促使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向优势骨干企业集聚,实现规模化经营。三是支持大型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走出国门,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在国际范围内配置产业资源的能力。  

      4.区域协调发展层面:加快区域布局调整,促进东部地区加工基地优化升级。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应该尽快实现从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转向依靠速度与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上来,抓住技术进步和国际产业调整的新机遇,推动产业向创新型和效益型的转变。一是在区域空间布局上,鼓励东部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二是促进产业梯级转移,支持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三是在各区域内,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大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优势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为核心,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园集群。  

      5.政府管理层面: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  

      一是统一全行业各级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政府管理职能。二是把握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动向,统一制定并实时调整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战略。三是根据行业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国际化运营的相关政策体系。四是组织对关系全局的前沿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电子信息技术的联合攻关。五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促进应用与产业的联动、产业与企业的联动等。  

      综上所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确立了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作用,着力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核心基础产业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经营规模和国际化运营水平,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往更高层次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 联系电话: 4008118888
    • E-mail:ccguanwangfw@mbjyyjh.com
    • 返回顶部
    友情链接: